如果(guo)一(yi)家公司靠(kao)融資才能支撐、公司toVC,那必(bi)定會有兩個結果(guo):
1.融資不成功,業務模式無法支持,公司倒閉,業務停止,
2.融資成功,持續融資直至上市或并購,完成使命,業務服務下滑。
這個模式做其他生意對客戶影響可能不大,例如ofo掛了,我們最多沒有單車騎、押金退不出來。
但是,如果是一家物聯網服務商,那就問題大了。因為客戶眾多的物聯網設備都是連接到這個物聯網平臺的,而且賣到了全國甚至全球各地。一旦服務停止,那就是過去幾年所有產品物聯網功能失效、消費者投訴、大面積退貨的問題,足以一下把企業搞死。
物聯網行業融資不成功的和被并購的案例都有,結局大家都能看到,其他還沒到的,估計大概率逃不過這個命運。
所以物聯網服務商,或者其他行業的長期服務商,本質就應該是一個生意模式健康的公司,這是客戶選擇的基礎標準。個人觀點是長期服務商天然跟toVC模式沖突。
比較雜,歸不了類,就一點點寫好了:
1.原來自己能收支平衡的公司,在初創企業里面已經是很牛逼了,可能90%的創業公司都達不到,這個有點超出我們預料。
2.在領創楊總那里學到了一個重要概念:“你這是個生意”。那個時候我們才明白原來生意和融資他可能是兩回事。
什么是生意?你開餐飲店是生意、你做微商是生意、你做物聯網服務商是生意。它能賺錢,但是它不能爆發性增長。
而融資,是看爆發性增長的,看網絡效應、看核心技術、看未來市值和利潤的。
但是它又可能是同一件事,例如星巴克咖啡是生意,瑞星咖啡就是融資,是不是很有趣?我覺得這里面的學問很多,我現在還無法將其參透,運用還需要些時間,這個謎留著以后解吧。
3.所以我常常覺得創業和融資在一定條件下是有悖論的。
(生意好,去融資=傻)我這個生意很好,能賺錢,投入100萬可以賺200萬,那理論上你去借錢就行了,貸款再高10%利息也夠了,這應該最理性選擇,去融資就是傻。
(生意不好,去融資=忽悠)我這個生意不好,也不想拿錢進來,想看看能不能融資規避風險,那融資就是場忽悠,投資人也不傻,大概率不成。
上面是有悖論,只有下面的這種我覺得才是合理的。
(生意好,錢不夠,去融資=合理)生意確實很好,投入1個億能賺2個億,但是我借不到那么多錢,只能靠融資。
4.所以從上面推論,投資人不喜歡能賺錢還來融資的公司,更不喜歡不靠譜也要融錢的公司。他們應該希望看到業務模式發展潛力很大,利潤很好,就是錢不夠的公司,這樣的合作才是正和博弈。
5.而另外一種更合適的正和博弈,就是產業資源的合作,也是我們向往的。
我覺得這是個美麗的故事,外部的優質產業資源支持,實現雙方資源互補,進而實現共贏,是更加有雙方特色、更加緊密的正和博弈。
6.上面說的一個重要的觀點,理論上:投資人跟創始人的需求是一致的,希望賺錢,希望公司發展。那么就存在下一個推論,創始人一定程度也是個投資人。如果把自己當投資人的時候,你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:
作為“投資人”,自己公司好的項目,你一定是自己投資,而不會給你的“競爭對手”——其他投資人來投,除非他能帶來產業資源的幫助;
既然我們做為創始人,希望得到產業資源的幫助,那相反就一定存在這種可能,就是你以產業資源支持的形式,作為投資人去入股其他公司。例如技術入股、市場入股。
7.所以嘗試新的東西總能學到很多東西,我們繼續保持嘗試和學習。
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。